综述
  • 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血管风险评估及管理

    作者: 胡文兰、兰永昊、陈游洲、韩昊、殷维钧、马旃、刘巍
    内容简介: 全球每年有 4% 的人群行非心脏手术,在≥45岁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中,45%合并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等,约 25% 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非心脏手术术后 30 d 的死亡率为 0.5%~2%,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血管不良事件,因此,围手术期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和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结合新定义、指南及相关研究进展,对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的风险评估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预防策略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1年12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1.1000098
    浏览量: 2121次
  • 冠状动脉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的相关机制

    作者: 王猛、王鹏、张海涛
    内容简介: 冠状动脉心肌桥属于先天解剖变异,早期被认为是良性的解剖变异。但随着医学影像学及冠状动脉介入等检查方法的发展,心肌桥的检出率大幅提高,临床上各种因心肌桥引起的心肌缺血,如心绞痛、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痉挛甚至猝死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报导也逐渐增加,正在得到大家的关注。 心肌桥发生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不断被提出,但尚未完全阐明,心肌桥所致心肌缺血的功能学评估方式也一直存在争议。本文从心肌桥的病因学特征、心肌桥的分类、检查方法与检出率等方面进行了阐述,着重探讨了心肌桥引起心肌缺血的相关机制。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1年12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1.1000099
    浏览量: 2163次
  • 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研究进展

    作者: 赵健、梁春
    内容简介: 冠状动脉慢血流是指在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血管管腔无明显阻塞但造影剂充填延迟和血流减慢的一种现象,可累及单支或多支血管。冠状动脉慢血流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检出率为1%~7%,患者多表现为胸痛、胸闷等疑似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症状。由于患者冠状动脉无明显狭窄,过去认为冠状动脉慢血流是一种良性病变,但近年来的观察性研究显示,冠状动脉慢血流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甚至会导致心肌梗死、猝死和其他心血管不良事件。因此,临床上冠状动脉慢血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其病理机制、诊断和治疗等多个方面也有了很多新进展。本文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慢血流的诊断和评价、冠状动脉慢血流形成的病理机制和冠状动脉慢血流的治疗等方面对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1年12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1.1000095
    浏览量: 2486次
  • 丹参来源单体药物治疗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

    作者: 冯华焯、陈豫钦、王健
    内容简介: 肺动脉高压患病率和发病率高,虽然目前已有多种靶向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但是患者的长期预后仍没有明显改善。同时,靶向药物治疗费用昂贵,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亟需研发疗效好、经济负担小的新型药物。中药是我国新药研究的优势,已有大量中药来源的单体药物应用于不同疾病临床治疗的研发先例。近年来,我国研究者发现丹参来源的单体药物在肺动脉高压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既往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从丹参的活性成分及理化性质、丹参来源的单体药物对肺动脉高压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丹参来源的单体药物防治肺动脉高压的基础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系统总结了丹参来源单体药物在肺动脉高压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1年11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1.1000091
    浏览量: 1601次
  • 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作者: 臧雁翔、范翼展、李俭强、李为民
    内容简介: 心力衰竭是一种患病率高、病死率高、再住院率高的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到最终末阶段的一种综合征,其治疗复杂,需要根据患者容量状态、血压水平、病因及合并症、并发症进行综合管理。近几年针对心力衰竭的治疗,药物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主要表现在某些治疗药物在全范围射血分数心力衰竭上均有较好的效果,尤其是对于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而单纯针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研发的药物较少。 本文就近几年心力衰竭药物取得的成果,从全范围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治疗的药物进展、针对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的治疗药物、针对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的治疗优化流程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药物治疗的前景和方向。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1年10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1.1000086
    浏览量: 2635次
  • 使用不同支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程的研究进展

    作者: 谢剑、刘国庆、农青青、谢郁芊、吴冰玲、林运华、李浪
    内容简介: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由冠状动脉疾病导致的血管狭窄的最佳手术治疗方法,而抗栓治疗是PCI术后减少血栓并发症必不可少的措施。由于近年来新型支架的广泛应用及抗栓药物治疗的个体差异大,使得临床抗栓决策面临很大挑战。目前国内外指南一致将阿司匹林联合P2Y12受体拮抗剂的抗血小板方案作为二级预防的首选推荐,关注重点仍然是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时程,主要是因为其持续治疗时间是可变的,而这取决于临床表现、使用的支架类型和持续的缺血风险。 本文回顾了近10年使用不同支架的PCI患者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程的相关研究,总结目前的临床数据,以期对未来PCI患者术后抗栓个体化治疗带来新的思路及方向。相信随着新型支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提高以及短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证据积累,将为短期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应用建立更明确指南建议,以减少出血并发症,降低医疗费用。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1年08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1.1000082
    浏览量: 2647次
  • 12345678910 共 56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