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规范
  • 腔内影像学技术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作者: 王宁、何路平、贾海波
    内容简介: 腔内影像学自首次在体应用以来至今已有20 多年,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冠状动脉疾病和优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腔内影像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NIRS)的相继问世,腔内影像学在辅助评估冠状动脉疾病严重程度、指导PCI和改善临床预后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应用腔内影像学技术全过程指导支架置入能够为患者带来最大程度的获益。 本文从腔内影像学技术成像基础及适用范围、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指导PCI的循证医学证据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归纳总结。虽然目前的证据显示,IVUS和OCT均可评价包括支架膨胀、贴壁情况,以及支架术后并发症等一系列支架置入的最佳标准,评估支架失败的原因,但在应用过程中仍需充分考虑各种影像手段的优势及局限性。OCT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对于识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罪犯病变及血栓、支架贴壁不良、支架边缘夹层、支架小梁内膜覆盖、支架置入失败机制,以及指导生物可吸收支架优于IVUS,应作为首选检查手段;而IVUS在指导左主干开口病变、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疑似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和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应作为首选检测手段。此外,多模态融合成像技术,如IVUS-OCT、OCT-NIRS及IVUS-NIRS等的研发,可以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在体评估提供新的认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3年02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3.1000137
    浏览量: 947次
  • 规范腔内影像学临床应用 推动冠状动脉精准介入诊疗发展

    作者: 于波
    内容简介: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 2021》指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据估算,冠心病患者已达1139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数量已超过100万例/年。为满足日益提升的疾病防治要求,我国PCI也逐步走入精准诊疗时代。在此背景下,腔内影像学技术自问世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病变评估、手术策略制定和术后优化治疗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操作不规范、应用指征不明确和图像解读困难等问题,国内腔内影像学在国内的使用率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 为规范腔内影像学技术的临床应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组织腔内影像学领域的专家,聚焦腔内影像学的应用原则、基本操作规范及最新研究进展,总结了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腔内影像学技术——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的应用场景及循证医学证据。该系列操作规范的制定旨在促进腔内影像学技术在我国的规范化应用,推动我国冠状动脉精准介入诊疗的快速发展,使广大冠心病患者能够从个体化的精准诊疗中获益。 本文作为该系列的开篇之作,主要从腔内影像学临床应用的循证医学证据、血管内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优势与不足、腔内影像学的临床应用价值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2年12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2.1000133
    浏览量: 829次
  • 进一步规范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常用技术操作

    作者: 葛雷、葛均波
    内容简介: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成功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被称为“待攻克的堡垒”。近年来,随着器械的进步和术者技术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各种CTO病变PCI专题活动的开展,激起了很多术者挑战复杂病变的热情。除了参加传统的学术会议外,初学者常常通过各种新媒体手段,向不同术者学习和交流,短时间内获得了大量信息,其手术成功率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如果不能对这些碎片化的信息进行认真分析和甄别,有可能会误导初学者,使其陷入误区。因此,中国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俱乐部(CTOCC)先后撰写了CTO病变PCI推荐路径及更新版,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了我国CTO病变PCI的教学及临床实践。然而,随着CTO病变PCI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尤其是在基层医院的开展,一些不规范的操作仍时有发生,进一步规范CTO病变PCI常用技术操作仍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为此,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邀请了CTOCC会员和“老伙计”团队,借助文字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向读者介绍CTO病变PCI常用技术的系列规范操作,希望有助于同行学习和掌握规范的操作。本文从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定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证据基础、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策略制定原则、国内外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推荐路径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能正视目前CTO‑PCI的不足,了解目前CTO病变介入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而制定合适的CTO‑PCI治疗策略,更好地规范CTO-PCI,改善患者的预后。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2年08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2.1000124
    浏览量: 1951次
  • 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原则及进展

    作者: 陆浩、葛雷
    内容简介: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病变,近20年来针对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理念、技术及相关器械均出现了长足的发展,CTO‑PCI的成功率较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CTO‑PCI 的发展也伴随着争议与讨论。一方面CTO‑PCI成功率的提升,并没有带来明确改善患者预后的循证医学证据;另一方面,冠状动脉造影发现 CTO病变的比例超过30%,但CTO‑PCI仅占择期PCI量的5%~15%,CTO-PCI技术推广和认识理念的不足导致了CTO‑PCI的比例相对较低。 本文从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的定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的证据基础、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策略制定原则、国内外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推荐路径的比较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希望能正视目前CTO‑PCI的不足,了解目前CTO病变介入治疗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而制定合适的CTO‑PCI治疗策略,更好地规范CTO-PCI,改善患者的预后。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2年08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2.1000115
    浏览量: 2006次
  • 共 4 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