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宁、何路平、贾海波
内容简介:
腔内影像学自首次在体应用以来至今已有20 多年,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冠状动脉疾病和优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腔内影像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血管内超声(IVUS)、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NIRS)的相继问世,腔内影像学在辅助评估冠状动脉疾病严重程度、指导PCI和改善临床预后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作用,应用腔内影像学技术全过程指导支架置入能够为患者带来最大程度的获益。
本文从腔内影像学技术成像基础及适用范围、在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指导PCI的循证医学证据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归纳总结。虽然目前的证据显示,IVUS和OCT均可评价包括支架膨胀、贴壁情况,以及支架术后并发症等一系列支架置入的最佳标准,评估支架失败的原因,但在应用过程中仍需充分考虑各种影像手段的优势及局限性。OCT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对于识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罪犯病变及血栓、支架贴壁不良、支架边缘夹层、支架小梁内膜覆盖、支架置入失败机制,以及指导生物可吸收支架优于IVUS,应作为首选检查手段;而IVUS在指导左主干开口病变、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疑似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和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应作为首选检测手段。此外,多模态融合成像技术,如IVUS-OCT、OCT-NIRS及IVUS-NIRS等的研发,可以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在体评估提供新的认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网络版)》
2023年02月 DOI:10.3760/cma.j.cn116031.2023.1000137
浏览量:
947次